肺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方舱策破解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收治危局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预约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住在方舱的18天里,何斌时常会想起已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何永祥。

2月2日,何永祥走了,在年春天到来之前,他死于新冠肺炎。

脑海里,过去一个月的记忆不断浮现:何斌仿佛看到父亲站在1月23医院后湖院区发热门诊的人海里,没有挂到号,垂头回家的身影。此后一周,医院,仍没有求到一张床位。

何永祥的最后一丝气息留在了医院沌口新病区的路上,当时距离他确诊,仅过去两天。

何永祥的不幸是武汉疫情下病患收治“堰塞湖”的缩影。

危局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实地了解情况后,向中央指医院的建议。

何永祥离世次日,武汉首批规划的3医院动工,在48小时内迅速扩充出数千个床位。

2月4下午,紧医院现场

据统计,截至3月10日,武汉共收治患者近5万人,15医院累计收治1.2万余人。这意味着每4名确诊患者中,就有1医院接受治疗。

作为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关键一环,方舱为患者提供规范治疗和及时监测,大大降低了轻症进展为重症的可能,同时为社区减压,对控制武汉的疫情发展至关重要。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指出,医院是武汉战疫的创新举措,也是破解医疗床位严重不足的关键之举。

危局献策:“诺亚方舟”破解病患收治“堰塞湖”

何斌一家的遭遇并非孤例。

依据国家卫健委2月3日的统计数据,武汉2月2日当天新增确诊数首次破千,达例。在此后的17天内,每日新增数据一直维持在四位数及以上。

然而,吃紧的床位使得很多已确诊的病患医院救治,形成“堰塞湖”。澎湃新闻注意到,当时,仅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就足以消耗掉一医院的床位存量,曾被赋予期待的“小汤山”模式显得杯水车薪。

和床位同样紧张的还有医患配比,医院官方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该院总部原有床位张,医院床位张,对口医院床位有张,这意味着至少有0名患者等待救治,但医院的人员编制按张床设置,医护压力巨大。

除新增确诊病例外,因核酸检测试剂盒短缺和尚未捋顺的确诊流程,还有大量疑似患者存在对病床的需求。

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坦言,武汉市早期倡导的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政策,使得大批确诊的轻症患者成为了移动的传染源。

更早察觉问题的还有2月1日抵达武汉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

“知道情况紧张,但不知道武汉已到这个程度了。”王辰用“凄风苦雨”向澎湃新闻形容他当时所见的江城:站在街上,很久看不到人,天气接连阴雨,还不时有极端的社会事件传出,“感觉整个社会停滞了。”

2月3日,在实地看到武汉疫情的状况后,在湖北省防疫指挥部的现场,王辰向中央指导组领导提出征用大型场馆医院的建议,中央指导组当即拍板采纳。

2月5日23时许,医院收治首批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王辰告诉澎湃新闻,方舱的灵感来源于“铁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儿麻痹症在北欧和北美大肆流行,医院曾尝试将因小儿麻痹症患上呼吸衰竭的病人装上“铁肺”,集中收治到一间病房内,“一间往往堆满几十台(铁肺)。”

在王辰看来,武汉前期医院的策略,但容量有限,方舱就像在诺亚方舟上面加了一个舱位,在截断传染源头的同时解决床位和医护人手不足。

在王辰的构想中,医院收治确诊轻症患者,使他们既能得到医疗照顾又能跟家庭与社会隔离。同时,它还能起到看护作用,一旦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医院治疗,形成有序的层级,“用最小的社会资源,迅速达到扩大收治容量,非至善之法,却是解决收治主要矛盾的现实之策。”

决策迅速落地。2月3日晚间,武汉市政府宣布将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昌洪山体育馆、东西湖区的武汉客厅建设“医院”,用于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方舱速成背后的博弈

改造医院的措施一敲定,就连夜下达到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筑”)。

2月3日凌晨,刚刚回到隔离酒店休息的中信建筑第五设计院的副总建筑师申健接到领导打来的电话,“说武汉客厅里突然有个紧急任务。”挂掉电话,申健和其他7名工程师临时组团,赶到了武汉客厅,讨论改造图纸。

方舱,来源于军事术语,意指用各种坚固材料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方便、可移动的整体,因此也被称为“方形的房子”。然而,医院收治传染病人,并无先例可循。

第一口螃蟹该怎么吃?一度让申健等人发愁。讨论会一直进行到了凌晨三点,医院医院图纸,在武汉客厅的原展厅里来回踱步,查看座位的环境和客厅的基本状况。

同一晚,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和洪山体育馆内,改建也在紧张进行。

连夜改造医院的工人蹲下休息

一辆辆公交车、厢式货车和城管执法车直接开进会展中心,卸下床架、被褥、电热毯等物品。武汉市江汉区区长李湛亲自抵达现场,调度和督促多名工作人员作业,期间他不停打着电话,焦急时甚至会粗口呵责。

在洪山体育馆内,一边是工作人员麻利地摆放桌椅,一边是体育馆院原设计方的设计师们将设计图纸平摊在地板上,商讨改造细节。

申健告诉澎湃新闻,医院虽然简易,医院的基本流线,在分清人流、车流、物流3线后,改建团队回到酒店,架起电脑开始布局。

3日早晨7点,东西湖方舱(又名“武汉客厅方舱”)的第一张图纸出炉了。

据申健透露,后续的图纸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改进的。期间,王辰来了三次,和院感专家一起在现场提出指导意见,例如:护士站设置要方便观察病人,尽量缩短护理距离,还需要在图纸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库房、治疗室和隔离室,“会更好用。”

完工前,即将接管医院副院长章军建和神经内科专家梅斌也来到施工现场给出修改意见。三天建成的要求,对他们而言压力不小。在紧迫的需求和设施的完善之间,他们面临一场博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提出推迟投用,就会面临很大压力,因此我们只能筛选最紧要的来建议,比如:利用延迟的一天时间,为方舱建立急救配置。”章军建说。

2月6日,武汉东西湖医院改造完毕,准备投用。

章军建的考量不无道理。东西湖方舱投入使用后的头两天,每天涌入的几百名患者中包含10%的重症,有位89岁的女性患者收入后还没躺下,心脏就骤停了。“医护扑上去抢救,幸好方舱里有氧气装置,守住了零死亡的底线。”章军建说。

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武汉所有医院目前共配备移动CT机39台,同时还设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和空气消毒机等设备。

收治初期:被放宽的“指针”

何永祥去世前几天,何斌和母亲也出现了发热症状,2月6日的影像学报告显示,母子俩的双肺均有感染。

比何永祥幸运的是,他们在确诊后的第一天,就被收治进了医院。2月7日晚,东西湖方舱正式投入使用。在此前的2月5日深夜,医院也已开始接受首批患者。

运行之初,方舱也曾遭遇过问题。

按照设计,方舱接收社区转来的轻症确诊患者,但首批入驻者,医院转来。2月6日当天,就有患者因情绪焦虑,在方舱内摔打东西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在王辰看来,这确实犯了忌,“医院的病人转到方舱,由奢入简难,病人当然不高兴。”

可医护有医护的难处。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熊忠伟自东西湖方舱投入使用之初就一直在岗。他向澎湃新闻回忆,开舱当日,医生在做入舱筛查前夕,各个社区送来的病人已经排起长队,有患者在等待过程中就“站不住”了,医护人医院救治。

2月7日晚,武汉东西湖医院迎来第一批入院轻症患者,东西湖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民警在春哲进出口维护秩序。

仅2月9日当天,东西湖方舱收治的三四百名确诊病例中,就有十几位病情较重的患者。当时,方舱医护人员的主要想法是尽量把收治的“指针”放宽,“一定要先收进来,医院的床位。”

如何在几百人中把重症的病人筛查出来?熊忠伟说,这关系到方舱内最重要的工作:查房。医院类似,进入方舱相当于一次首诊,如果无法确定病情轻重,会耽误治疗。

熊忠伟和同事们每天反复要做的就是监测病人的一些基本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脉搏,加上查房时面对面的问诊。

五名医生,对应的患者人数是人,查完房后,每个医生会把各自负责的个病人的病情整理,按轻重依次排序分成四级。确定后,再由当班的组长对重症病人再做一遍评估。

查房时,一些细节也让熊忠伟感到无奈。因收治紧急,很多存在合并症的病人急着住院,在社区转诊时没带每天必服的药物。而辅助性的用药,对于刚刚投入使用的医院,也是紧缺品。医护人员立即将这一问题反映上去,外调药品为病人重新调药。

冷,是首批入住患者对方舱的初体验。6日晚间入住武昌方舱的胡琳告诉澎湃新闻,因场地刚刚完成施工,多处尚未通电,电热毯无法使用,“睡觉冷得打起寒战”,加之厕所距离病区需要步行数百米,也让她感到不便。类似的“吐槽”在其他两个医院普遍存在,经病友们发布到网上后引发公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