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我们需要一个信心,也需要一份真诚。
2月8日下午,河南省鲁山县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李霖琳(化名),医院的隔离病区治愈出院。她是一名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也是鲁山县首例治愈患者。出院的时候,当地县领导、县卫健委主任、县医院院长到场祝贺,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为她送去了鲜花。新闻媒体也见证了这令人兴奋的时刻。
2月8日,鲁山县首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李霖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病毒并不可怕,只要你不怕它就能战胜它……”顷刻之间,这两句话在网上刷了屏。通过视频,让我们看到了一名乐观、坚强、冷静、专业、具有强大意志力的医学研究生形象。
李霖琳治愈出院,值得祝贺,令人感动。她给那些正在治疗以及还没得到有效治疗的确诊、疑似患者打了一剂“强心针”。赢得了全国网友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闻发布两天后,官媒微博的评论区简直成了大型翻车现场。网友对李霖琳在报道中的言辞和态度提出质疑,甚至集体指责。
笔者梳理了关于患者李霖琳治愈的相关报道,发现主要有两篇内容,一篇是面对记者采访时的自述:“我能挺过来,其他人也可以”鼓励大家树立信心,不要怕,病毒是可以战胜的……这并没有问题,我们此时正需要一个信心。这很及时,也很重要。
某视频平台微博截图然而,仔细看过新闻内容后,发现李霖琳在表述中过分强调了“靠意志力和专业知识自救”战胜了病毒,对医护人员的辛苦和付出几乎没有提及,被网友尤其是家乡的知情人质疑她“不懂感恩、信口雌黄、不诚实、有心机,想出名……”部分媒体援引官媒的报道,表示李霖琳“隔离中自救与死神掰赢了手腕”,加大了这种“靠意志力自愈”的效果。
2月11日,“青蕉视频”(封面新闻旗下拍客短视频平台)在微博上编发了一个近4分钟的视频。视频中李霖琳表示遭遇了网络暴力,自述“整个县城的人都在骂我……这个县城的人觉得,是我造成了封路,造成了县城的‘瘫痪’……我就不明白他们在想什么,一些人还觉得是我回来还出门‘乱蹦跶’……我天天在家消停着……他们在我腿上装了GPS吗……我们乡里、县里其他确诊的人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县的人看到的都是负能量,医护人员也对我不是很理解……我是在保护当地的医疗系统……我感觉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而正是这个视频中李霖琳的言辞和态度,引起了评论区再次“炸锅”,尤其招来当地网友更大规模的指责。
微博评论区截图细品此前报道及视频内容,李霖琳治愈后俨然以“局外人”和“清醒者”自居,言语中透露出对家乡鲁山县的不屑和不满,对家乡父老的埋怨和抵触情绪也表露无遗。她或许认为“是你们的鲁山县,不是我的……”
近期,全国已经有多名确诊患者治愈。抗“疫”前线捷报频传,胜利在望。为什么鲁山县这个“小县城”首例患者治愈,却上演了多余的故事情节?治愈者甚至被“家乡父老”集体指责,为什么?
视频平台微博内容截图从当地可靠信源得知,李霖琳说了谎。
李霖琳通过视频自述,其回来后一直在家“消停”,家人亲戚也主动隔离。而据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排查统计,李霖琳的密切接触者涉及鲁山县鲁阳办事处、马楼乡、瓦屋镇、磙子营乡4个乡镇10多名人员,全部被隔离观察。其中李霖琳家乡马楼乡密切接触者8名。所有密切接触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1个月。
此外,李霖琳过分强调“意志力自救”,脱离实际也是其饱受质疑的另一因素。有网友表示“没有科学精准的诊疗方案,没有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单凭意志力难以‘吓退病毒’”。“意志力”可以“治病”,但不足以“自愈”。
李霖琳希望所有患者树立信心,增强意志力,积极自救,初衷是值得称赞的。只是“你不怕它才能战胜它”这种表达方式“用力过猛”,可能会产生误导,也忽视了广大医护人员的付出。
至于李霖琳自述中“(这个县城的人以为)鲁山县封城全因我而起……医护人员围着我转”着实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客观地说,鲁山县“封城”是基于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不会对任何一个人“特殊照顾”;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是因为救死扶伤的职责所在,换成谁都一样。
谦卑、真诚是这个“小县城”近百万人民的集体性格。医院,医疗资源和水平有限,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个“小县城”,举全县之力在防控疫情;就是这个“小县城”的人,舍家弃儿地抗击疫情;就是这个“小县城”的多号“白衣战士”,在近乎“裸奔”的防护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将患者一个个治愈。
就是这个“小县城”,你还想他做什么?2月12日下午,李霖琳母亲王女士医院传染病院治愈出院,也就是说该县第一例聚集性传播病例患者全部出院。医护人员再次送上鲜花表示祝贺。
抗击疫情,我们需要信心,也不能因此寒了别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