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管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比SARS温和吗?全国确诊和疑似病例数增加这么快,是否已经出现了“超级传播者”?药物研发有何进展?1月27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公众关心的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权威专家们,一一作答。
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区别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用专业术语来说它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一类具有囊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可分为α、β、γ、δ四个属。
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身份”已被确认:它的中文名称是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1,分类学为-nCoV,属于冠状病毒β属。
该病毒于年1月6日被分离出。之所以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属于和SARS、MERS不一样的新分支。
根据对既往SARS等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得知,冠状病毒(也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己定(洗必泰)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比SARS温和,这种说法可靠吗?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单广良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正处于流行期,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性、感染的传播途径和诊疗方法等尚处于逐渐发现和不断认识阶段。
仅根据目前观察到的表面现象,简单地将新型冠状病毒-nCov与SARS从致死的危害、传染力和传播速度作比较,还缺乏临床上系统的、可比的数据支持和充分的流行病学证据。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紧要关头,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病毒温和”的说法,有可能会令人误解,甚至削弱大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的重视程度,更有害的是可能造成部分人产生松懈和侥幸心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联合应急攻关团队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他们将开展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加直接的指导。新华社
是否已经出现了“超级传播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教授:
目前此次疫情中尚未确认出现“超级传播者”。所谓“超级传播者”是一个流行病学专业术语,一般指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感染者,比其他患者更容易传染其他人,从而影响疫情的扩散速度及规模等。
“超级传播者”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首先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即向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环境适应性变异。
病毒繁殖严格依赖人体细胞提供场所及所需物质,所以病毒进化的最终目标,一定是增强感染性,降低致病性(当然不排除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病毒致病性增强的现象),否则细胞全部被病毒杀死,病毒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当病毒在人体内发生变异导致感染性增强,那么这个被感染的人就是一个“超级传播者”。
当然,一人感染多人的现象不止因为出现“超级传播者”。感染病毒的个体产生的病毒量大(重症患者等)、通过咳嗽等方式释放的病毒多、以易传播的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多(面对面交流等),以及被感染个体与多个其他未被感染的人同处某种相对封闭的环境等都会造成一人引发多人感染的现象。
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方式有哪些?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医院呼吸中心曹彬教授:
从目前的情况看,95%以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都与武汉有关:去过武汉,或从武汉来,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和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判断,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通常病毒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粘膜表面;二是接触传播:在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导致病毒传播;三是空气传播:病原体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具有传染性。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以上三种传播途径的隔离防护措施都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