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年里,那些令人心潮澎湃、铭记于心的红色记忆,不仅仅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金戈铁马,也有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累累硕果。
“寻找份红色记忆”征集活动
日前,在新民晚报和新华传媒联合发起的“寻找份红色记忆”征集活动中,一张拍摄于年的泛黄照片和一只外壳已经掉漆的行军水壶,带人们重温了4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中共产党人的果敢和奉献。
01
跟党走
医院医科大学
赴唐山抗震救援合影
前排左三为受访人徐慧琳
图/受访人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年9月,是医院医科大学班13名学员赴唐山抗震救灾回来之后留下的一张合影,坐在前排左边第三个的是当年刚刚25岁的徐慧琳,也是照片的持有人。
当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的强地震,医院值早班。
听到消息她立刻请战:“我是党员!我要参加去唐山的救援队!”
这是一个令很多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日子
震后的唐山图/网络
令徐慧琳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同班的女同学。
当天早班时,当班的学员们就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求支援唐山,13人的医疗救援队一下子便组建完成。而这位女同学因为当天负责中班,来上班时已经错过了组队。
没想到,她的决心坚定,自己背上行李就上了火车。医院的带队医生后,她表示:“我也要和你们一起战斗去。”
但带队医生严守规定:“医疗救援队的人数是确定的,一个不能少,也一个都不能多,不然组织的安排岂不是乱套了。”
最后,女同学依依不舍地在南京站下了车,连回去的路费都是几个同学给她凑齐的。
当时有数万医护工作者来到唐山参与救援
图/央视军事
徐慧琳感慨——
“那个时候,医院里的年轻人心中都有一股热血,一心只想着跟党走,为人民服务。不过这件事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组织纪律的重要性,我们的热血也要听从党的领导,才能洒在最需要的地方。”
02
洒热血
到了震区,徐慧琳被分配到妇产科,科室连床位都没有,队员们便捡来倒塌的门板和砖块,搭起临时的病床,跪在地上给产妇接生。
上海医疗队在唐山救灾图/网络
一次,一位AB血型的产妇出血不止,急需输血,医疗救援队里却已经没有库存。
整支医疗救援队的医护人员,只有两人是AB型血,医院的张医生,另一位是徐慧琳的同班同学季培珠。两人略加思索,便当场各献了毫升的血。
徐慧琳回忆:“震区献血可不比平时,他们刚抽完血,就回到岗位上工作了,除了当事人几乎没人知道。唯一的照顾,就是后来我们在当地倒塌的仓库里挖出来两袋麦乳精,留给他们补充下营养。”
上海医疗队在唐山为产妇接生图/上海市委党史办
当时的救援条件非常艰苦,医疗队带去的压缩饼干、榨菜,最后都不舍得自己吃,全部给了伤病患,自己就只用盐水泡米饭将就着吃。
灾区蚊虫泛滥,食物放上一会便被苍蝇污染,吃了就会腹泻,但腹泻的药有限,都要留给病患。队员们便自己爬到山坡上采草药,自制中药药丸治病。
徐慧琳说:“就像参加三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就地取材,有什么吃什么。”
当时的救援条件十分艰苦图/网络
初到唐山的几周里,大小余震不断,徐慧琳却从不害怕。
她把哥哥当兵时用的行军水壶带上了。一路上,她不断见到冲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她摸一摸那军绿色的水壶,告诉自己:“我是解放军的妹妹,一定能跟他们一样,打赢这场‘仗’。”
解放军战士在唐山救灾图/央视军事
徐慧琳用过的行军水壶
左为唐山救援时使用的
图/受访人
03
发余热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徐慧琳在电视里看到上海一支又一支的援鄂医疗队“逆行”支援湖北武汉,让她再次回忆起40多年前的自己义无反顾登上火车、奔赴唐山的模样。
从唐山大地震到年特大洪灾,到8年汶川地震,再到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每次面对大灾大难,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都爆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徐慧琳心中的自豪感也越来越强烈。
上海医疗队支援武汉图/上海发布
后来徐慧琳转行了,不过年退休以后,她又发挥老党员的余热,重新拾起自己的医疗知识,在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开设了徐慧琳医疗服务工作室,给社区老人们普及养生保健的相关知识。
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徐慧琳也都抢着捐款,“我已经70岁了,没法到现场去帮忙了,但不管是什么方式,我总要出一份力!”
徐慧琳图/吴旭颖
徐慧琳的家因旧改而搬迁,她把唐山地震救援的老照片和行军水壶送给了嘉兴路街道做展示。
她说:“我希望无论老一辈还是新一代的‘英雄’,都能被更多人记住,希望这份‘红色记忆’能够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吴旭颖
编辑:小开
图片:受访人提供,其余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