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这一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消息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宅在家中成了大家的生活常态,人际交往的减少、生活规律被打乱、每天刷手机被大量的网络信息轰等等,一些市民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心理问题,1月31日,贵阳市心理卫生协会安排了由18名心理工作者组成的贵阳市心理公益援助热线,每天两人值守,24小时开通,希望可以缓解市民的焦虑。截至2月10日,贵阳市心理公益援助热线已累计接到34通热线来电,最高峰一天11通,来电者多为平均年龄45岁的中年人。目前市民哪些心理问题最突出呢?在积极抗击疫情的同时如何进行心理调适?2月12日,记者采访了贵阳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敖忠智,希望能给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帮助。来电者突出的应激反应,你有类似的困扰吗?敖忠智告诉记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阴影下,确实会对心理造成影响,针对近期接到的心理热线内容,经过分析和整理,来电的市民比较突出的应激反应包括4个方面:认知反应:责怪他人,解决问题不足,思维能力、注意力和决策力下降,警觉力增强或降低,对周围觉察能力增加或降低,混乱。情绪反应:焦虑,内疚自责,恐惧,抑郁,愤怒,失望,抱怨,委屈,焦虑,易激惹,情绪失控,情绪爆发,不恰当的情绪反应,情绪过激。行为反应:退缩、反社会行为,运动加剧,社会活动改变,逃避,退化,依赖,敌对,攻击,无助,自怜,物质滥用(如酗酒)等。躯体反应: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腰酸背疼,容易出汗,恶心,眩晕,呕吐,头痛,头昏,胸痛,心跳过缓,肌肉震颤,视觉障碍,冷颤,疲乏。疫情期间如何保证心理健康?专家权威解答针对疫情期间市民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敖忠智提出了6点建议。一.感到极度恐惧、焦虑,始终放松不下来,怎么办?答:接纳情绪。人的负面情绪越压抑越容易出问题,因此要学着逐步“允许自己可以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压抑,不纵容。陪伴自己。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究竞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或经常被忽略了,然后对症下药。转移注意。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专注于爱好,比如听喜爱的音乐,看喜欢的影视剧,和心爱的人聊天,适度做室内运动,或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等。放松冥想。若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放松效果,可参照网络上的“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自我催眠”、“着陆技术”等方式自我调节。专业心理咨询。经过多次尝试仍效果不佳的,可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帮助。二.面对压力,心情总不好,是不是就成了“神经病”?答:不讳疾忌医。人们平常所说的“神经病”是指“精神疾病”或“心理失控不可理喻”的意思,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也是病,及时医治是可以康复的,不应讳疾忌医。强大的心理“自愈力”。人类的心理有很强大的“自愈力”,对大多数人而言,一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愈,不需要特殊的干预。情绪波动是自然现象。正常人即便没有遇到疫情也会有情绪波动,甚至我们睡梦中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情绪起伏是生命正常运转的表现,在合理范围内情绪波动都属于正常反应对于不良情绪应接纳但不纵容。生活中的不完美。“天天开心快乐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美好愿望,不能成为现实中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苛求完美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失落和痛苦。三.不停地刷各种信息,总感觉有不可控的事要发生,怎么办?答:正常应激反应。人们遇到无法消化的巨大的持续的压力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无能为力,同时求生的本能也会被深度的激发,“生(战斗)”与“死(放弃)”两股力量在内心争斗不休,焦虑倍增,于是就会产生“虽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却总要抓住点什么”的强烈冲动。现代人最容易也最便捷的做法就是抓住信息以期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这样就可以暂时缓解焦虑。合理地推理。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最基本的理性意识和思维力量。比如简单推理“全国那么多专家必然比我考虑安排更周全”、“人类千万年来历经无数次疾病危机都平安度过了,这次也不例外”等。控制上网时间。控制每天看各种信息的频率和时间,选定官方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过载”,特别要防止被“贩卖焦虑”的个人或商家绑架,让自己陷入“看信息-焦虑难受-紧盯信息-焦虑升级”的恶性循坏中。寻求专业诊疗。如果出现惶惶不可终日,总感觉有灾难要发生,甚至出现幻觉等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务必及时转介,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诊疗。四.“自我隔离”时间久了生活枯燥郁闷,睡不好,可以做些什么?答:自我隔离,平衡生活。“工作久了想休息,休息久了想出去”,这是社会人的正常需求。自我隔离是对日常工作生活方式平衡性的一种破坏,引起身心方面的诸多不适也在情理之中。照顾自己,陪伴家人。把平时忽略的补回来,特别是爱情和亲情,把积压的无聊能量多向心爱的人和家人释放一些,回到当下,唤醒内在的爱和勇气。“闭关”修行,蓄积心理资本。利用难得的在家时间,将自己从生死疲劳、慌慌张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隔离当做“闭关”或“养心”。一边静养休息,一边配合有节律的“居家工作计划”。健身养生,适度娱乐。制定一些曾经“明日复明日”的健身计划,原则上以室内活动为主,通过饮食、运动和规律作息调理身体,提升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同时开展一些适合自己和家人的娱乐活动,比如棋牌游戏、亲子游戏、看影视剧或培养个人爱好等,达到身心和谐、放松的良好状态。五.因为被隔离而忧心忡忡,周围有人病亡,感到恐惧、倒霉、孤独和无助,怎么办?答:相信科学,相信政府。当前科学界对“新型冠状病毒特性的认知尚处在一个过程中,长期陷入倒霉自责、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无益于抵抗疾病,也无益于康复。只要按照科学规律、专业医嘱和政府要求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了解自己,激发自愈力。隔离不仅是一种行动自由的限制,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与自己心灵对话,重新审视自我生活及与世界的关系良好契机,这是平时难得一寻的时间空间。若利用得当,会很大程度上激发自愈力,提升心身健康水平,找到观察人生的新视角,获得新领悟、新思路,令自己焕然一新。利用资源,积极求助。身体方面的问题可向医生求助,把担忧和疑虑都问清楚。心理的痛苦可向心理专业人员求助。六.忍不住总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对照自己和家人的反应,越看越像,越看越担忧,怎么办?答:自从有了搜索引擎,很多人出现身心不适时,首先不是去专业机构诊疗,而是到网上寻找标准和答案,于是越对照觉得越像,然后“意识狭窄”变得疑神疑鬼,并在自己身上找出更多符合某种严重疾病标准的“症状”。这种现象叫“自我参照效应”,即当一种危险超出自我可控的范围,它就会在大脑中以最高优先级启动,潜意识就说“干脆就得病算了”,然后我们会觉得“既然就是这个病,我已经知道了,也就这么回事了”,这样我们内心会出现暂时的确定感和控制感。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久,会极大地破坏心理系统平衡,情绪失控,躯体免疫力下降,甚至真就表现出一些心身疾病症状,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如果持续时间短,可以不必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