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6/27 10:48:00
◎科技日报记者操秀英6月初,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G座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科学与脑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中心)依然很安静,学生们尚未返校。而过去几个月里,这里的多台服务器却始终高速运转,从这里发出去的多份数据和报告,成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决策支撑。和服务器同样忙碌的,还有以高精尖中心人员为主体的北航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团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信息化专班的协调和组织下,李建欣、王静远、李大庆等牵头组建应急攻关团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预测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中央多部门疫情防控决策中。“总书记在给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中,专门提到了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攻关,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认可。研究成果能真正服务国家和人民,这是科研人员最大的成就,比起这些,辛苦也就不值一提。”王静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坐不住了”开启攻关历程没有一声令下,北航大数据分析团队的行动源于单纯的“坐不住了”。疫情暴发之初,国内尚没有可进行动态疫情预测的模型,而国际上各种模型给出的数字很吓人。“有个模型预测中国会有超过40万人感染,造成不小的恐慌。”王静远回忆,“我们当时感觉这个数字应该没有考虑中国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作为大数据研究人员,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时值寒假,王静远立即电话联系各地学生,大家开始在线开展工作。大数据是一个综合学科。“尤其是疾病预测模型,涉及社会学、传染病管理等各方面。”王静远说,他马上与北航经济管理学院数据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吴俊杰等合作者联系,“大家都没二话,一个跨学科临时小组迅速成型”。“当时就是想做些事情,但确实也不知道我们的工作具体能起到什么作用。”王静远坦陈。经过几昼夜的奋战,王静远团队利用城市人口流动大数据和疫情数据相融合的方法,于1月25日构建出第一个预测模型。这也是目前已知国内首个疫情预测大数据模型。“坐不住”的不止王静远。高精尖中心的胡春明、李建欣、李大庆和邰振赢等也迅速集结了近30名师生,基于高精尖中心社会脑平台RING,快速研发出新冠肺炎疫情态势研判系统。“根据这个系统,建欣团队1月27日拿出第一份内部报告,我问他,国内疫情大概什么时候会是个节点,他说大概是4月份。”高精尖中心执行主任刘旭东回忆,谨慎起见,大家决定将这份报告挂到高精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