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发生以来,全球都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戴口罩则是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但是对于听力损失的人群,戴口罩却给他们带了新的问题——言语识别能力变差,听不清交流困难。特别是在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听力损失所造成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性听力损失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从韩国各年龄段新冠病毒死亡率分布图中不难发现,老年人占了非常大的比率。
由于老年人基础性疾病多,体质差等原因,使他们成为了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我们都知道,患者安全和优质医疗保健的基础是有效的沟通,使医生能够完整、准确、及时地掌握患者医疗信息,也能使患者充分参与和配合后续的治疗康复。
但是对于老年患者,在医疗资源非常紧张的形势下,他们一直处于极大的劣势中。听力不好医院就诊,害怕与医生交流。
为了有效分配就医时长,医生说话的语速往往都会比较快,周围又等着好多其他的患者;住院病床一般都为非独立的单间,常常比较嘈杂,患者无法集中精力聆听护士所说的话,楼道里还有警报蜂鸣声等。
而在如今COVID-19防控的新常态下,口罩又进一步加剧了听力障碍者理解语音的问题:1)患者无法从唇读中获得任何线索;2)口罩的遮挡使得医生的声音减弱和失真。
以色列的AlangoTechnologies团队在实验室中测量了不同类型口罩对声音的削弱作用。使用GRAS头部和躯干模拟器通过人工嘴播放白噪声,测试2米外的麦克风接收的声音信号。
研究发现,各种类型的口罩本质上都起着语音低通声学滤波器的作用,它会将佩戴口罩者所说的话的中高频部分(-Hz)衰减3-4dB,N95口罩最大衰减达到了12dB。而中高频又对言语清晰度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就会导致语音质量下降。
同时又加上房间的噪音/混响以及缺少视觉提示(无法看口型),使得许多听力损失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听不清。
如何缓解戴口罩导致听不清?(1)医护人员说话语速尽可能慢一些;
(2)尽量减少背景噪声,让患者能专注聆听;
(3)询问患者更倾向于哪种交流方式(是否介意凑到耳边、家属帮助);
(4)对于助听器佩戴患者确保助听器正常工作;
(5)考虑使用便携式助听设备;
(6)没听懂时再重复几遍;
(7)不建议大声吼叫;
(8)不建议边走边说。
对于那些未佩戴助听器的患者,可以考虑临时性使用相对优惠、负担得起的语音增强设备或通过一些智能手机上的APP(例如JacotiListeningApp),以帮助就诊或住院时优化语音理解。
在COVID-19防控的新常态下,我们希望每一位听力损失的老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医疗资源,不让口罩阻挡了病毒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链接
医院听力障碍及眩晕诊治中心是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国家项目人工医院,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培训基地,卫生部助听器验配师培训机构,临床听力学培训基地,新华-渥太华听力言语障碍诊疗中心;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听力中心之一。
中心率先在上海开设听力及眩晕障碍诊治专科门诊,并专门成立了耳内科病房,为各类疑难耳聋耳鸣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目前中心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听力测试、诊断和干预康复技术和设备,尤其在婴幼儿童的听力诊断方面,开展了系列的主客观听力学检查,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小儿听力障碍的精确诊断。近年来致力于引领我国听力测试、诊断和干预康复技术的规范化,提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和优质的听力学一条龙模式服务。服务对象和范围覆盖了从新生儿听力筛查、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和成人的听力问题到老年性聋,从听障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治疗到听力预防、康复和遗传性聋以及言语训练等问题提供全程最具专业性的听觉医学和咨询服务。
优势特色:各种耳聋、耳鸣、及耳源性眩晕疾病的诊治;儿童疑难听力障碍诊治、婴幼儿全频率段听力测试及评估、人工耳蜗植入等人工听觉技术、婴幼儿及老年人助听器验配、耳聋基因的测试诊断,以及听力干预效果的主客观评估等。
门诊类别:听力及眩晕门诊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8:00-12:00;下午13:30-17:0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5楼听力及眩晕障碍诊治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鑫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