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课程思政案例丨医学篇健康教育学
TUhjnbcbe - 2021/2/17 14:12:00
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

课程名片

请输入

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明确提出,一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因而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五大核心思想中,健康生活方式被摆在第一位。作为与公民健康素养提升最相关的学科,《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对人们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和促进健康能力达成的科学,是一门与国家卫生战略密切相关的课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不仅直接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学团队主讲教师赵苒副教授和江宜珍副教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注重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心系公众健康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逐渐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内讲思政,课外用思政,内外兼修做思政”的教学模式。

01

聚焦国家政策、丰富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有深度

《健康教育学》的实践性和时政性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天地。课程引入大量聚焦国家战略的案例,通过解读全球卫生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学期,结合新冠疫情发展各阶段的实际需求,围绕提升健康素养、科学防控疫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将课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塑造学生的医者仁心和德能兼修。

“健康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涵养培育。”主课教师赵苒老师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向同学们介绍:—年间,国家陆续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年版)》《“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年)》文件,提出了公民需掌握的66条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健康基本技能,并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帮助同学们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策略,引导大家树立提升公民健康素养,从我们做起的理念。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江宜珍老师针对疫情期间,公众从知识匮乏到信息过量、从漠不关心到焦虑恐慌的情况,专题讲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手册》,普及防护指南、疫情下的心理疏导和沟通模式。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使学生能第一时间运用所学向家人及朋友宣传科学防疫并与教师及时沟通,潜移默化的实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针对目前“随着国内疫情向好,国外疫情严峻,国外媒体不和谐指责和部分人员防控意识松懈”的现象,赵苒老师在讲授应用格林模式设计新冠肺炎预防的健康教育计划时表示,“我们要通过讲解命运共同体和大国担当理念,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为阻止世界疫情所做的努力,认识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利用翻转课堂开展自选PPT汇报时,学生们选题紧扣时政,乐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医学生的眼界和担当。

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必须辅以先进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使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健康生活小分队(47)

咕叽

“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前预习、作业提交与答疑,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研讨、辩论、情景剧、翻转课堂、作业分享互评等互动式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更有趣,也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那个小编

“这门课程的考核也比较灵活,期末考试要求我们选择一个健康议题为切入点,聚焦一个场所,运用一种理论,团队合作设计并展示干预方案。最后我们采用PPT汇报、小品等展示形式进行了分组汇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深刻,也提升了自己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修读这门课程的同学们津津有味的评价到。

02

注重学以致用、践行医学誓言

——课程思政有广度

两位教师善于将案例讨论、互动分享、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课堂,多次荣获院、校和省部级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课外更是积极引导学生响应“科技强国、科普惠民”号召,指导本科生参加教育部“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反映健康饮水的作品《饮水事小、健康事大》和反映校园欺凌的作品《我们的好时光~》荣获一等奖2项、最受学生欢迎奖1项。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大都是历史上少有的。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人群防控和应对传染病的意识持续增强,健康教育的心理接受度大幅提升。就好比,无症状吸烟者和住院吸烟患者相比,后者更容易接受戒烟劝导。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开展健康教育的黄金期已到来。老师们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程思政案例丨医学篇健康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