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上周,在编辑部发起了有关海外疫情的讨论后,我们收到了太多太多来自海外读者的留言。其中一位身在纽约的匿名读者,用一句话概述了她的现状:「一个月前焦头烂额地担心在国内的家人朋友,一个月后焦头烂额地担心自己和身边的人。」就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却不同时区里的人们,现在究竟经历着什么?也许,要先从这句话说起:「不是该不该戴口罩,而是敢不敢。」戴口罩要偷偷用围巾挡着?若隐若现的亚裔歧视。上周,我和在英国读书的朋友谈到疫情时,她说了一句话:不是该不该戴口罩,而是敢不敢。前一天,她所在的城市确诊的一例新病例,和她的学校仅有8分钟的步行距离。尽管如此,周围仍然鲜少有人戴口罩。因为担心异样的目光,她选择戴了口罩以后,再穿上高领毛衣进行遮挡。一位人在西班牙的读者,戴着口罩准备坐公交去学校时,司机把车门直接关上了,导致手被车门夹到。留英学生Dorris则告诉我们,她最近有一次去礼堂上课,因为戴了口罩,她所在的那一排以及前后排都没有人敢来坐。为了不靠近她,来上课的同学甚至选择了坐在台阶上听课。而前几天,在美国波士顿的Fallin在去实验室的路上,遭遇了恶意的推档。他表示自己不会忍气吞声,在寻找校警无解后,寻求导师与校长的帮助,启动了指认流程。“我想为亚裔族群发声,不想他们再受到伤害。”关于这一点,在巴黎工作的?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矛盾的心态:街上大部分亚洲面孔戴上了口罩,在当地生活的自己反而很小心翼翼地不敢戴口罩,生怕被另眼看待。现在,法国政府正在大力宣扬洗手和打喷嚏时用手肘捂住口鼻,而几天前,口罩变成了需要医生开证明的「处方药」。她还发现,很多法国人在坐地铁时会用围巾围住口鼻。但在?看来,「除了药局门口贴出的口罩和免洗洗手液缺货提示之外,没发现疫情对他们过大的影响。」浏览了更多的留言后,我发现,戴口罩的敏感在欧美地区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来自德国、荷兰的多位读者留言,表示自己理解「戴口罩矛盾」是一种文化差异,而媒体一般都只喜欢报道偏激的故事,他们希望我们可以在文章里表达,也存在很多像他们一样,至今完全没有遭受歧视的华人。“如果遭受歧视,一定要当场反驳、报警,或马上请求帮助。”这是他们的共同建议。“我害怕,但是我更害怕身边人的态度。”随着海外确诊人数的不断上升,对于另一部分华人而言,身边的人对待疫情的态度,才是真正恐慌的根源。受到疫情较大影响的意大利米兰,昨天开始了封城。「米兰隶属伦巴第大区,伦巴第现在相当于武汉,感染人数最多。」一位在米兰留学的读者如此说道。目前已经被停课了的她,除了对疫情的担心,让她感到无奈的还有本该在3月底就能结束的答辩。「每天除了等待,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在等待里,她看到的现状是,有人回国了,有人选择留下,有歧视,但善良的人占多数。眼看4月房子到期,还要找地方搬,也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能答辩,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留学生包机回国、向学校申请停课的新闻。因为前段时间英国议员宣称将在被称为「最大的皇家公园」的海德公园建造停尸间的举措,引发了英国的华人留学生的愤慨:「赢则硕士毕业,输则海德公园。」上周,英国留学生也开始了集体停课的请愿,请愿人数超过10万人。但留英学生Rola对此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就算请愿通过,「也只会变成一个提议或是辩论的议程」。她更担忧的是,现在不去上课的话,留学生T4签证会受到影响。「那我可能剩下的学业都不可能完成了。」在纽约留学的Nuo也表示,就算学校同意了对部分课程开设网课,在不停课的情况下,部分专业的学生仍然要返回工作室进行作业,否则功课将落下太多的进度。这几天,Nuo的同学也开始讨论是否要回国。在她看来,确实国内现在对疫情很重视,也更安全。「但我们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健康,也不想给国内二次输入病毒。」在德国的华人医生:“我可以理解一些当地政府的决策。”连日来,海外各国、特别是欧美政府的应对方式,包括宣传不需要戴口罩、不取消集会、不像中国一样停工停课等,令许多中国人颇为不解。逐渐地,我们看见在国内的网站上,甚至陆续开始出现一些嘲讽的声音。在许多人的理解里,这些国家的政府在疫情面前多少表现得有些「无为而治」。我联系到了医院之一工作的华人医生。她告诉我,医院在数日前已经决定,停止除急诊手术外的一切手术——以留出更多的床位来应对可能爆发的疫情。她向我介绍,医院是政府直属,任何一个决策事实上都表现了当地政府的意志,停掉几乎所有的手术,其实已经意味着进入了非常紧急的状态。而向公众宣传不用戴口罩、只要勤洗手或者没有像中国那样要应收尽收,只收治重症患者,让轻症患者居家隔离,这些事情在这位医生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她告诉我,首先口罩在全欧从来都不是一样常备的东西,而且在中国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欧洲就已经向中国捐出过数目庞大的口罩,所以如今口罩已经非常紧缺,连医院都无法获得口罩,更不用说普通人了。所以,政府如此宣传,有可能是在产能无法配足情况下的一种安抚,否则造成大规模的恐慌,后果也更为严重。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人口密度都要比中国低得多,而且年轻人与老年人居住在一起的情况也相对较少,所以让轻症患者居家隔离,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重症患者的身上,在她看来,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中国当时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病毒是完全未知的,在那种情况下只能说,我先行一步,我卡断它。现在我们对它有了一定的认知,万一要真的像SARS一样的话,现在全世界也不是这个情况。」她说。除了和这位医生的谈话外,我们也在后台见到不少对各国应对措施表示理解的留言,比如有一名在加拿大的读者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加拿大人还为政府封城一事对我表示“同情”。」这位读者所处的地区,医院公开张贴海报表示:「如果你咳嗽,发烧,医院。」必须诚实地说,看了、听了这些表达理解和支持的观点之后,我仍然没有真的被他们说服。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提醒自己,也许只不过是我始终无法把自己的思维脱离出我们惯常的语境里。或者就如德国医生所言:「你没有权利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嘲笑人家,说抄作业都不会抄之类的。题都不一样,他怎么抄你的作业?」也有华人,在尝试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刚才提到,在纽约留学的Nuo,最近其实一直在忙碌着。她前几天联合几位留学生同学,制作了一份停课请愿书。他们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