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经口传播倡导家庭分
TUhjnbcbe - 2021/5/22 0:54:00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时下,举国上下正在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有效防控疫情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夺取最后的胜利而共同努力!根据科学家研究,新冠病毒很可能源于接触或食用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新冠病毒具有人际传播性,可通过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家庭聚餐、聚会、公共交通等活动传播,因此拒绝野生动物、洗手、戴口罩、隔离等预防措施已经广泛实施。目前为阻断疫情扩大,各地纷纷要求居民减少外出,配合政府居家防控。

众所周知,唾液和食物传播是人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阻断食物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措施。因此,除严格遵守政府部门发布的禁止聚餐和聚会的规定外,应该大力倡导宣传家庭分餐制,即在家庭就餐时把食物分到每个人的餐具中,各人独自用餐的实施。为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经口传播,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勇教授于2月9日再次提出“家庭分餐制”倡议。在此,将赵教授的建议和相关背景知识转发和介绍如下

一、赵勇教授提出的“家庭分餐制”倡议

家庭分餐制的倡导是老话题了,虽然今天获悉新冠肺炎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尚未得到官方确认,疫情促使我提出本倡议。

首先,家庭分餐制有利于避免经口传播疾病,防止“病从口入”。在家里也要减少家庭成员间互相的唾液或通过食物的传播。而且很多疾病,如说幽门螺杆菌,跟我们中国人家庭就餐形式是密切关系的。另外,从营养角度讲,分餐制更容易量化。而且还有利于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具体操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1.定碗筷:分餐最重要的是每个成员要定适合自己的碗和筷子。特别是可以根据每个成员的大致能量消耗、疾病的易感等个性化因素来定碗,比方说肥胖一点的,那么碗尽量要小一点,可以添饭,但可以促进总量控制。

2.公筷母勺:10年前,在第二届两岸四地营养改善学术会议上,台湾营养师协会介绍了他们推广的“公筷母勺”。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正是大家尝试在自己家里进行实践的时候,让健康行动在家庭里率先实施起来。

3.循序渐进: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说服家庭成员要有耐心。几十年的行为观念或者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要慢慢来,循序渐进就好。

4.关键人物开发:分餐制需要有一个带头的“掌勺人”,负责碗筷的保管、单独清洁、分菜等,确实要增加一些工作量。另外,开饭时也要及时注意监督,可以让小朋友来当监督员,通过发挥小朋友的童趣,达到“小手拉大手”、“小手拉老手”的效果。

总之,希望营养人以及健康爱好者,抓住此契机,动员家人,加紧推进家庭分餐制。

二、实施分餐制的七大理由

1、更符合卫生的要求

卫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甚至被视为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准。而现代人对卫生,对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也是越来越看重。我国家庭多为聚餐,一盘菜你夹一筷子我夹一筷子,虽然,共餐制让人感觉更加方便和温馨,但是,交流情感的同时,细菌也会乘机潜伏在碗筷上,从一桌人的口腔间挨个“串门”,其中,“胃癌I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感染了我国大部分人群,这也是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远超西方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中国是一个流行疾病多发国家,据报道说,在中国,每十来个人就有一个肝炎病毒携带者。人们一不小心就会受到病毒感染,有些人自身带有抗体,也就挺过来了,但家中也是聚餐的话,就很容易把病菌带给家人。分餐制的最大好处就是更符合现代生活对卫生的要求。无论哪种分餐方式,都能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体液接触,减少疾病的传播率。

2、更科学把握摄取的营养质量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品质,而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饮食营养的摄入。于是,每个家庭的主厨总是想尽办法给自己的家人们做更多更好、营养更丰富的菜肴,哄孩子吃饭时也总是说些”这个食物吃了补钙,就能长得高高的……”之类的话。但是中国这千千万万个“主厨”有几个真正计算过,你的家人们摄取的钙、磷、钾、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到底有多少?会不会钙摄取过多,维生素b是不是仍然缺乏?

其实营养学家们早就为各种人群制定过按照营养膳食指南制订的食谱,但在我国很少有人会照着指南食谱来做的,因为中国人聚餐的方式决定了它无法实施。厨师可以决定一盘菜的份量多少,但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喜好不同.对某种食物摄取量的多少无法掌握。如果采用分餐制,这些方案就都可以实现了。只要根据每个人需求的不同搭配好一盘菜,那家人摄取的营养质量就全在掌握。

3、更有利于控制饮食

随便到大街上找人来问,对某种食品的要求是什么?无论男女老幼,最多的答案肯定是“吃了会不会让我变胖?”,或者“能不能使我长胖点?”。现代人对自己的形象都很在意,太胖或太瘦都会成为美食好心情的障碍,于是减肥族遍地都是。然而禁得起美食诱惑的人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人都是看见满桌美食时全不记得自己的减肥誓言,吃完立刻反省,后悔自己为什么一不小心又吃太多,食量没法控制。

减肥成功的人说,那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毅力,关键的时候挺不住;而减肥失败者说,我当时就每种尝了一点点,也没觉得自己吃得多呀,回头一想才知道超标了。其实,只要给减肥者一只大盘子,把他(她)这一餐要吃的食物摆在面前,他(她)自然会警醒,知道自己摄取了多少热量。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分餐制。

4、更能减少浪费

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有冰箱。冰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捷,但现代化带来的弊病也随之而来——有了冰箱,人们炒菜时就可以多炒些、慢慢吃,于是吃到嘴里的剩菜也就越来越多。菜剩的不多又舍不得倒掉时,多数家庭里的男主人就成了“垃圾筒”,所有剩菜全包。每当评说某人小腹过于隆起时,此人必有血泪控诉。

因为减少浪费而牺牲个人身材与健康实在不值,最好的方法还是把饭菜量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分餐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餐制按需制定食物量,能真正做到物尽其胃,避免了过多剩菜的产生与食物的浪费。

5、更好地调节个人口味

现在不论中餐厅、西餐厅以及中西合璧的餐厅,很多都推出了不同的套餐,这种套餐特别受共同进餐而口味不同的人们欢迎。人们只须在菜单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套,不用担心其他人受影响。

人才流动让全世界成为一个大家庭,现代家庭的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一个家庭好几个国籍的不多,但一个家庭好几个地区、好几种口味的却是纷繁众多。他们大多得经历一个互相说服、又互相迁就的痛苦过程,最后才能找到一个较为统一的口味。如果想跃过这个痛苦过程,直接到达和谐,分餐制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多数人会因为这种家庭量身定做分餐实在麻烦而放弃,但坚持下来的人一定会觉得,与全家人餐餐都能开心地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比起来,这种麻烦的代价算不了什么。

6、更让客人感觉受尊重

一个健康的家庭总免不了要请朋友们来吃个饭,聊聊天。原来人们请客时喜欢不停地劝酒夹菜,觉得你推我让的客套才是对客人的尊重,而物质社会发展到现在,请客的主题也从为吃喝而请客转变成以互相交流为主。如果再有人请客时还劝酒劝菜,那么客人也得很有礼貌地推却,这种辛苦的饭局一定会把客人给吓跑的。

如果换一种方式,采用一人一份的分餐制,就能避免不少客套。事先精心安排的分餐不仅能让客人觉得吃得精致、卫生、合口味,还能感受到主人创造出的轻松和谐就餐环境,而不用“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就餐方式能让宾主在餐桌上交谈更专心、从容,客人也更会觉得受到尊重。

7、方便国际交往和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走出国门,或留学,旅游,探亲访友,或洽谈对外贸易,参加国际会议。也有越来越多的各国友人来中国访问和交流、留学。而分餐制是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行的文明习惯,我们在出国和接待国际友人时,实施分餐制,是尊重文明和促进国际交往所必须的。

三、中国历史上分餐制曾占据很长时间

一轮明月,满桌佳肴,一家老少围桌而坐,举箸共食,其乐融融,我们将这种用餐方式叫做共餐,这是在中国常见的用餐形式,从平时的日常三食到节庆喜宴,大多如此。与此相对应的是分餐制,即把食物分到每个人的餐具中,各人独自用餐。相比较共餐而言,分餐制显得更为先进、科学。其实,分餐制虽然现今较多存在于西方人的生活中,但并不是西方人独有的。事实上,我国分餐制的历史更加悠久。那么,为何我们的饮食习惯“不进反退”呢?

其实,一直到宋朝我国主要还是实行分餐制!从分餐到共餐的转变过程是经过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牵引。共餐制是落后的餐饮方式,是从元以后就开始北方寒冷地带少数民族带给我们的餐饮方式。从元以后就,我国开始由分餐向共餐过渡、转化。但在明朝的时候,等于是分餐和共餐并行,只要重要的场合还实行分餐制。而到了清朝满族人又是游牧民族,再度把这共餐文化给带来了,至此中国人就彻底地告别了分餐制,变成共餐制了。

从纵向看,中国数千年餐饮史,分餐制是占据很长时间的,只是在近几百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而将这一方式普及开来,因为北方寒冷,一家人坐在帐篷里吃饭,围着火盆,聚餐方便。许多资料显示,从周朝起直到宋初,都是实行分餐制的。据专家考证,在中国,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的历史久远得多。在宋朝以前,中国人吃饭方式都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随着蛮族习俗的混入,以及高足桌椅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改变,吃饭方式也在逐渐变化,于是合餐制出现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源头上恐怕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了。由于生产力低下,所以人们共同劳作共同抵御风险,食物匮乏,只能严格按份分配,所以这时候的“分餐制”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中发现,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那时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这一点从文字造型中亦可看出,如“即”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在食器(鬲)前就餐之形,解释为“就食也”;而“既”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在食器(鬲)前食毕,背面离去之形,解释为“食毕”。这些都形象地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分餐制已经处于一个萌芽阶段。 

因分食还发生过许多历史典故: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天下宾客,礼贤下士,他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裳。某天晚上,一个武士去投奔他,孟尝君照例设宴款待并亲自作陪,在旁边布菜的服务员无意中挡住了灯光,刚好把孟尝君挡在了黑影里。那个武士误会了,以为服务员正在偷偷地给孟尝君端上好菜,心说:“丫把好菜留给自己,不让我吃,明显是瞧不起我!”于是拔腿就要走。孟尝君多聪明啊,赶紧把自己的饭菜端到武士跟前:“先生您瞧,我没有搞特殊,我的菜跟您的菜完全一样!”武士知道自己想多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场拔出剑来抹了脖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点:一是孟尝君确实尊重门客,二是战国的武士太血性,像日本武士那样动不动就自杀,第三则能说明战国时代流行分餐制。

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桌。考古发掘出的汉朝壁画以及汉墓的画像提供了证据。文献中也有记载,当时人们吃饭是双膝着地“跽坐”着,即使只有两个人也是分案而食。《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的“鸿门宴”,其中也透露出当时实行的是一种分餐制。

如果说这些都是贵族阶层实行的,普通百姓可能不这样,那我们可从一个成语来判断其实也一样。“举案齐眉”谁都知道,这是形容夫妻相敬如宾的成语,说的是东汉穷书生梁鸿娶了丑女孟光,但孟光品行修养很好。婚后,他们靠种地和织布为生,日子过得幸福和睦。后来梁鸿因在一首诗中触犯了汉章帝,夫妻俩不得不流落到吴中。每天梁鸿帮人干完活回来,孟光总是低着头,把准备好的饭菜用托盘举到跟眉毛平齐的高度送给丈夫用餐。这个成语含两个意思,一是形容夫妻相敬如宾,二是说明当时老百姓也是分餐制。

总之,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匮乏,二是长幼尊卑秩序。那合餐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专家的考证是:“中国人坐椅子围着桌边进餐的情形出现时间不早于北宋。”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所绘韩熙载与其他几个贵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静听琵琶演奏。听者前摆有一高桌,每人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完全相同的食物,互不混杂,界限分明。其次,在唐朝后期五代之际,虽然表面上场面热烈的合餐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合餐气氛的分餐制。人们是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但各人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馔品。有些公用的“馔品”,先需以公用的餐具夹到自己的盘中,才能享用。这种以合餐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也说明了分餐制还有很强的文明制约力。
  
  

宋代以后,元朝是蒙古族统治,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当蒙古做了皇族时,合餐制开始慢慢发展,但并没有普及。因为蒙古虽然实行民族压迫,但并没有强制改变汉族的传统习惯,所以分餐制在元朝依旧是汉族的主流。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恢复了中华正统地位,但因为元朝将近百年的统治,合餐制已经处于一个盛行的阶段了,当然这个盛行是针对以前的不盛行而言,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中国人受蒙古族多年的影响,对合餐制已经没有了抵触感。只是明朝时期为恢复中华正统,合餐制依旧没有流行开来。
  

到了清代,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沿途宴饮时,除皇帝由于其特殊地位而一人一桌独餐以外,其他随从人员都是围桌合食,满汉全席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此时,由于中国人收入普遍较低(别信那什么康乾盛世,那是瞎吹的,那时候的国人人均收入是长期下降的,再加上满族在那时候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汉人文盲率从未低于八成),加上百多年的奴化教育,分餐制这种优秀传统遭到破坏。所以合餐制从清朝开始流行开来,直到完全消灭了中国传统的分餐制。也就是说,合餐制在中国成为主流的情况不足四百年,但这四百年已经磨灭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于传统的记忆。所以某些人认为合餐制是中国文化啊,千年传统啊,那都是对历史的误解。

四、中国人现代文明进程应先从分餐制抓起

从横向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分餐制,这证明它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先进文明方式,如阿尔巴利亚电影《宁死不屈》,里面有几段一家人吃饭镜头,都是分餐制。阿尔巴利亚在欧洲是个穷国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发达国家了。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欧美、日本都是分餐,而且分得比较彻底。孩子从小就养成用公共餐具取食物的习惯,吃多少取多少,避免浪费。

而中国的“舌尖上的浪费”有资料显示是十分巨大的,约占整个食品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折合成粮食生产就是两亿亩白种了。而这种浪费很大程度就是共餐制造成的。在系列中国式总结里有《中国式请客》描述:“十双筷子一盘莱,吐沫星子朝里带,菜越多越气派,人越多越气派,剩的越多越气派。”这就把共餐制的弊端说透了。中国人甚至所有实行合餐制的国家,人们举行各种宴会聚餐,与其说是在一起就餐吃饭,不如说是在一起搞关系和显摆,真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宴会之意不在餐。

在20多年前报纸曾报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参加宴会时看到餐桌上大量剩余的食品感到无比痛心和疑惑!她不理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穷国何以浪费却如此严重和普遍。所以,如果实行分餐制,中国将因此减少很多的食品浪费,缓解中国的食品短缺的危机。

因此中国人的文明进程应先从分餐制抓起,现在各项条件都具备了,是该到恢复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的好习惯分餐制的时候了。而要恢复这好习惯好方式,就要说改就改,雷厉风行,自上而下,从饭店到食堂,从幼儿园到家庭,必须硬性规定,不留死角,要把它当成一场大仗来打,就象刚解放禁黄、赌、毒一样。事实证明,任何事情只要决心实行,没有行不通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家庭,一律推行,干部带头,明星示范,饭店不供应共餐制酒席。如此这般,要不了多久,社会上就会蔚然成风。

分餐制的确立,必将对中国的文明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全面跟国际接轨创造良好条件,也将大大节约餐饮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真正进入公民社会开辟道路。如此这般,善莫大焉!

许多消化道传染疾病如伤寒、霍乱和痢疾,以及消化腺疾病如甲肝、乙肝等,都能够经口传播,所以餐饮卫生真的很重要。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内容参考引用相关文献和网络媒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经口传播倡导家庭分